此国欺负清朝之时还攻打一小国结果清朝屈辱战败小国大获全胜

众所周知,19世纪的英国正值巅峰时期,“日不落帝国”的军舰遍布全球。在亚洲,英国不断跑马圈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1840年,第一次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还沉迷于“天朝上国”美梦的清朝,被远道而来的英国军舰打得落花流水,惨不忍睹。最终,清朝政府又是赔款、又是割地,从此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英国在进攻清朝的同时,为了建立从北非到印度的势力范围带,还在同时入侵中亚国家阿富汗。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阿富汗国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属大陆性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它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民族、宗教、语言以及地理上一定程度的关联。

阿富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家,国土面积只有几十万平方公里。而大英帝国领土约335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英国和阿富汗打仗,看上去完全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就像是大人欺负小孩。 但两个战场的战争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朝败了,被逼签署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另一方面,阿富汗这小国却大获全胜,打得英军全军覆没,实在是让人万万想不到。

1837年,英国人虽然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国人开始担心俄国从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入侵印度,扩张其帝国。英国派使节到喀布尔,希望和阿富汗国王多斯特··汗结盟,以对抗俄国。当时,锡克帝国刚刚夺取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希望得到英国人支持,收复此城,但英国人却拒绝支持他。俄国随后亦派遣了使节到喀布尔,并表示支持多斯特·收复白沙瓦。印度总督乔治·伊登的顾问夸大了此事的影响。

1838年,俄国与阿富汗谈判破裂,波斯-俄国联军随即围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国为增长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波斯结盟,而后者与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议 – 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版图里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夺去了赫拉特。奥克兰勋爵的计划是,首先为阿富汗人解围,然后扶植一个亲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英国人后来选定舒亚·沙阿·杜拉尼为新一任国王。

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奥克兰勋爵在1838年10月发表了西姆拉宣言,交代了英军入侵阿富汗的四个理由。宣言表明,为确保印度的安全,英国在印度西部要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英国入侵阿富汗,只是为了帮助舒亚·沙阿重夺皇位。英国不否认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举只是为了帮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对抗外国干涉与国内乱党。

实际上,舒亚·沙阿的统治,完全靠英军乱党维持,收买酋长的资金亦由英国提供,英国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英政权,对抗亲俄的波斯,削弱俄国的影响力,使印度免受俄国威胁。

1838年12月,一支21000人的英军部队(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在约翰·基恩爵士的指挥下,离开旁遮普。1839年3月末,英军部队抵达奎达,穿过波伦山口,启程前往喀布尔。大军行经崎岖山地,穿越沙漠,翻越海拔达4000米的山口,但进展仍然很快。1839年4月25日,英军已经抵达了坎大哈。

同年7月22日,英军发动奇袭,夺取了固若金汤的、监控了西边一片通往西北边境省的平原的加兹尼堡垒。英军炸开了城门,随即开入城内。是次围城,英军200人伤亡,阿军500人阵亡,1600人被俘,受伤人数不详。英军在加兹尼得到了大量补给,足够继续进军。

英军随后大胜由多斯特·之子带领的阿军。多斯特·与他的追随者一起逃往布哈拉,途径巴米扬。1839年8月,在失去皇位近30年后,舒亚·沙阿在喀布尔重登皇位。

1841年11月2日,阿富汗爆发喀布尔大起义。怒不可遏的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向英军发起进攻。在起义军的打击下,英军守城部队全线溃败。当晚,喀布尔起义军就占领了全城。

随后,起义军继续向城外的英军部队发起进攻。面对成千上万的起义军,英军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们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

在这次起义大战中,英国军队节节败退,连英国公使麦克诺顿都在战争中被击毙。

1842年1月1日,英军与叛军达成了协议,叛军保证驻军及其家属能够安全撤出阿富汗。五日后,英军开始撤退。队伍总人数为16000人,当中有4500个军人,12000个平民。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只有一个由英国人组成的团,第44步兵团。

吉尔扎伊战士在队伍经过山口时发动了突袭。队伍在险恶的峡谷中行进了30英里(48千米),渡过喀布尔河,最终在甘大麦遇袭。此后,队伍只剩下了40多人,失去了马匹,只能依靠双脚前进。地面冰冻,没有遮掩,粮食只能维持几个星期。队伍的武器只剩下几支火枪,几把军官用的手枪和几把剑。第44团全军覆没,只剩下苏特尔上尉、费尔中士和七个士兵生还,但全部被俘。 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报告了英军惨败的消息。

但英军遭此惨败,不服气,调集重兵大举进攻喀布尔。而阿富汗人民则继续奋起抵抗。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统治者害怕再遭惨败,只能被迫宣告失败,撤出阿富汗。

1843年,英军幸存者之一随军牧师葛雷牧师出版了一部关于第一次英阿战争的回忆录。他写道:“这是一场没有明智计划就发动的战争,既盲动又怯懦,最终带来了灾难。无论是主导这场战争的政府,还是参与这场战争的部队,都没有得到多少荣誉。无论是政治抑或军事方面,都无人受益。撤出阿富汗的部队,与败军无异。”

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战争使英国损失了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在那之后,整整30年,英国不敢再向阿富汗发起侵略战争。

对的,是无情的枪炮和拳头,让西方列强变得如此温顺和乖巧。即便在1979年,又一超级大国苏联入侵阿富汗,10多万装备精良的苏军历经十年时间也未能击败阿富汗,被称为“苏联的越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